Blog

Keep up to date with the latest news

虎之名考

《说文解字·虍部》:“虎,山兽之君。从虍。”关于“虎”字的本义,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虎,象其声也。”认为“虎”字的读音就象虎狂啸时发出的声音。魏子才《六书精蕴》则云:“其文从虍从几,象其蹲踞之形。”今据考,“虎”为象形字,它的甲骨文、金文横看都象巨口利齿、文身长尾之形,小篆则象虎蹲踞之形。一个“虎”字,从字形到读音,都形象地体现了虎的威严。汉字乃至汉文化的博大精深,由此可见一斑。今天的人们将虎(哪怕是刚出生的幼虎)一概尊称为“老虎”,恐怕就是出于对山大王虎威的敬畏。

虎有一个妇孺皆知的“雅号”,叫“大虫”。《水浒传》中景阳冈下的告示:“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,但有过往客商,可于巳、午、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,请勿自悮。”在古代,“虫”不但是指昆虫,还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。《尔雅·释虫》:“有足谓之虫,无足谓之豸。”《礼记·儒行》“鸷虫攫搏”孔颖达疏:“虫是鸟兽通名,故为猛鸟猛兽。”虎为百兽之王,因称大虫。

虎,又名“於菟”。鲁迅先生《答客诮》诗云: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。知否兴风狂啸者,回眸时看小於菟。”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。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楚人……谓虎於菟。”於菟,“菟”,当为“?”之音讹。据《说文新附》:“?,楚人谓虎为乌?。从虎,兔声。”另据《方言》卷八:“虎……江、淮、南楚之间谓之李耳,或谓之於?。”郭璞注:“今江南山夷呼虎为?。”按“於(wū)”为“乌”之古字,如《穆天子传》卷三:“比徂西土,爰居其野。虎豹为群,於鹊与处。”郭璞注:“於,读曰乌。”由此,於?即乌?,亦即於菟。

此外,虎还有李耳、於檡、白额虎等异名。李耳之名出于传说。於檡者,“檡”、“菟”字相通。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楚人……谓虎於檡。”颜师古注:“檡字或作菟,并音涂。”虎的头部黑纹较密,眼上方有一白色区,故名白额虎。